一般人談到香港舊電影,第一個出現在腦海裏的印象,多會是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或戲曲片,甚至是邵氏、電懋片廠出品的國語片,但其實戰前香港已出產過接近600齣香港製造的電影,其中超過九成的製作是粵語片,可謂盛極一時。可惜一場戰火和保存不善,令我們現在無法得睹,但仍有些蛛絲馬跡可尋。

「香港製造」始於何時?
要細說香港電影業的故事便要從二十世紀講起。雖然當年香港尚未有本土製造的電影,但自1897年起,香港已有電影放映活動的記載,一直至1910年代,香港已成為荷里活電影的東南亞發行中心,故此,香港華人對電影毫不陌生。1913年,原本是從事電影發行的烏克蘭藉美國人班傑明・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在香港拍攝風光時,看準了中國的電影市場潛力,繼而在港開設華美電影公司(Variety Film Exchange Co.)和華美電影製造廠(Variety Film Manufacturing Co.),希望拍攝一些適合華人市場的劇情片,於是與一群本地受過學校教育的年輕人合作。布氏作金主,提供資金、器材和場地,又在美聘請攝影師萬維沙(Roland F. Van Velzer)來港作電影製作技術支援,而黎民偉、羅永祥、黎北海和梁少坡等的香港年輕人,則負責創作和演出的部份。萬維沙和這群年輕人共同製作了四部短片:《莊子試妻》、《瓦盆申冤》、《偷燒鴨》和《艇家的夢想》(另一說法是《不幸兒》)。據說部份短片曾在香港一間外貌像火車的電影院幻遊火車內上映,其後由布氏帶往美國放映(亦有說只在美國放映)。1914年萬維沙離開香港,黎民偉等人希望自資獨立製作電影,便委托萬氏在美購買攝影器材來港,然後一起合作拍片。可惜,萬維沙回美後,因妻子得到一筆可觀的遺產,便沒有再來港。
「眾籌」拍默片?
黎民偉等人可能因技術不足或其他原因,以致未能再進行新的電影製作計劃,此後差不多有十年時間,也沒有其他香港電影製作的記錄。直到1923年,黎北海和黎民偉兄弟以招股的方式來籌集資金,成立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可惜片廠因政府不發批文,而無法展開拍攝工作。黎民偉只好一方面到各地拍攝包括孫中山北伐、梅蘭芳京劇演出等紀錄片,另一方面則籌拍劇情片,最後移師廣州才能完成故事長片《胭脂》(1925)的拍攝。約在同期,盧覺非、陳君超等十多人創辦了光亞電影公司,光亞亦成為出產最多默片的電影公司。可見香港早於默片時代,已以招股等融資方式籌集資金。只可惜一場華洋衝突引致香港經濟重創,令萌芽中的電影業再度停頓。


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外貌
1925年5月,上海發生工潮,英藉巡捕鎮壓,因而演變成多人傷亡的流血事件,廣州和香港兩地的工會聲援,引起省港大罷工。不少港人離港返廣州,市面癱瘓、電影製作停頓,部份已拍峻了的電影也無法上映。儘管事件於1926年已平息,但有見香港電影院因有充足的外國和上海的默片放映,令到投資者不願冒險投資,以致香港電影製作事業無法回復興旺。後來,一直到黎北海和利希慎成立的香港影片公司創業作《左慈戲曹》(1931)上映,才打破了這僵局。香港影片公司後來加入了在香港招股的聯華影業公司,成為聯華第三廠(又稱聯華港廠),又成立聯華演員養成所,用以培養香港電影業的人才,並讓養成所的學員參與拍攝聯華港廠製作的《鐵骨蘭心》(1931)、《古寺鵑聲》(1932)等幾齣默片。可是,要至到再後來一項電影技術突破的出現,才讓香港電影業邁向第一個黃金時代。

《夜半槍聲》(1932)的主角吳楚帆和黃曼梨,吳楚帆是聯華養成所的學員,本片是他第一齣主演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