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荷里活華納兄弟拍攝的《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終於讓演員可以唱歌和說話。這時十里洋場的上海是國產電影的製作中心,但打從國民政府統一語言後,國內的有聲電影皆以國語為主。華南和海外的華人大多說廣東話,最會做生意的廣東人很清楚這是一個商機。
1933年是香港電影業的轉捩點,本地和外地不約而同地開始製作粵語片,使香港電影業踏入黃金時代。美國人唱Jazz,國語片唱國語時代曲,廣東人又喜愛聽甚麼呢?答案是廣東大戲!當時最紅的大老倌分別為薛覺先和馬師曾。薛覺先早於1925已於上海成立了非非影片公司,自任經理、編劇、導演和演員,拍攝了默片《浪蝶》。1933年,薛覺先又到上海,當時上海最具生意眼的首推天一影片公司的邵氏兄弟。天一有技術,薛覺先有觀眾,兩者一拍即合,立即就改編薛氏的粵劇《白金龍》成為電影;而這部影片後來在廣州、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美國等地均十分賣座。
同樣是1933年,曾參與過荷里活著名導演格里菲斯(D. W. Griffith)影片的關文清遇上美籍華僑趙樹燊,兩人都想籌拍一齣粵語片;馬師曾剛好在美國,但卻碰上他要回港,他們只好另覓人選。當時,年輕的新靚就(即關德興)和蝴蝶影剛巧正在美演出粵劇,關文清便為兩人度身訂造一個情侶故事《歌侶情潮》。片中有歌曲又有折子戲,正合了粵語觀眾的口味。1933年完成後在三藩市上映,叫好叫座;1934年初在港公映時,也獲得成功。
香港的製作人亦不甘落後,黎北海和唐醒圖所開辦的中華製造聲默影片有限公司,製作局部有聲粵語片《傻仔洞房》,於1933年9月20日上映。但想不到的是,原來同年還有一處有華僑的地方也拍了粵語片,還是皇帝牽頭要拍的!他就是愛好電影的泰皇 — 鄭光。他提供協助,由泰國華僑斥資,荷里活導演執導,採用美國器材收音,拍成了粵語片《湄江情浪》。據說影片不弱於上海或西片。10月10日在泰國曼谷首映,12月17日在港的中央戲院上映,後又在國內和星馬上映。


粵語片在各地大受歡迎後,來自世界各地的廣東電影人看準香港是殖民地:得到英國的庇護,民風較為自由開放,電影人能享創作自由,可作多方面的嘗試;故此,一眾廣東電影人都紛紛來港拍電影。直至1935年,粵語片已完全取替了默片,但主要以獨立製作為主,沒有大財團或政府等龐大的財政後盾,得自負盈虧。同時,因為香港本土市場較小,不足以回本,所以香港電影業一開始便要依靠海外市場;因此這些小公司主要都是製作些迎合各地觀眾的娛樂片。粵劇或借粵劇戲寶之名改編的電影固然少不得,但還有不少耳熟能詳的電影故事發掘自不同媒介:
古典小說:例《仕林祭塔》(1934,《白蛇傳》) |
舞台劇:例《血灑金錢》(1936,改編自關文清的舞台劇) |
新聞案件:例《桃色血案》(1936,改編自香港一宗情殺案) |
報刊連載:例《沙漠之花》(1937,侯曜《工商晚報》的連載小說) |
漫畫:例《廣東王先生》(1937,取材自葉淺予的漫畫《王先生》) |
唱片歌曲:例《口花花》(1937,張月兒的唱片曲) |
歌壇歌曲:例《多情燕子歸》(1941,故事原自小明星的歌壇曲) |
外國名著:例《古國人妖》(1941,取材自名著《天方夜譚》) |
外國電影:例《七重天》(1940,改編自《七重天》[7th Heaven, 1927]) |
由於這些改編電影的原著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利於跨界宣傳,特別適合以低成本、高效率為製作策略的香港電影業。亦因如此,香港電影業早於戰前已具有多元化和快速回應市場的特性。雖然粵語片一片興旺,但並非一帆風順,在風雨飄搖的年代,其實暗湧不斷打擊香港電影業。(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