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戲喇喂

Letsgowatchafilm

火災過後,「天一港廠」便轉交由二弟邵邨人打理並改組為「南洋影片公司」。從1937年到1941年年尾,香港影壇先後經歷了國民政府禁粵語片和兩次粵語片清潔和革新運動,加上抗日戰爭率先在上海打響,許多影人南來繼續拍片,以致香港影壇在戰前竟是一片繁華景象。在這五年間,邵邨人憑着大哥邵醉翁為經營「天一港廠」打下的穩固基礎,亦成功地帶領「南洋」繼續在香港影壇內擔起其領頭羊的角色。

會計出身的邵邨人在上海時負責管理天一的財政,其行事作風崇尚節儉,到香港後一上任便建立起正規的財務室,提倡「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於是乎很快便將被火災重挫後的公司重回正軌。正因邵邨人反對鋪張浪費的拍片作風,着重提升效率,加上火災前已完成拍攝卻仍未上映的作品,「南洋」首兩年的出品數量可謂非常多。1937年香港出品的故事片共八十五部,南洋便佔有十八部,1938年出品八十七部中,南洋亦佔最多,共十六部。

這些作品當中並不乏佳品,像這部由粵劇名編劇家南海十三郎編導,新人李猛和梅綺主演的《百戰餘生》(1937)便在當年獲得不錯的聲譽。影片講述女主角因家貧而淪落風塵,而男主角則因國難而決定放下筆桿赴前線捐軀。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此片不起用大明星,着意提拔新人,而演出該片的梅綺後來成為了一位出色的女演員,更是「中聯影片公司」的創辦人之一。
《百戰餘生》劇照,下圖中人正是梅綺(《藝林》第十五期 1937年10月1日)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本來已回上海休養的邵醉翁為逃避戰火,只好又帶着家人重回香港。邵醉翁來到香港以後,決定在「南洋」以內重組「天一港廠」,在1937年以後以「天一港廠」名義出品了四部電影,:《叱吒風雲》(1938)、《飛將軍》(1938)、《太平洋上的風雲》(1938)和《廣州一婦人續集(1939),四部皆是愛國片。

《太平洋上的風雲》由侯曜編導,李綺年、羅品超、劉克宣主演,影片改編自導演自己在報紙上發表的同名小說,講述一對抗日戀人的故事,二人最後捨棄兒女私情,男的上戰場,女的當護士和間諜。後來侯曜更因執導多部愛國電影而被日軍通緝,終死於日軍手下,戲裡戲外的一番對照無不讓人感到悲涼。
《太平洋上的風雲》劇照(香港電影資料館網站)

從1937年到1941年間,香港影壇先後經歷了兩次粵語片清潔和革新運動,第一次的清潔運動發生在1938年,由聯華羅明佑等人聯合基督教等宗教人士提倡,主要針對當時粵語片盛行的鬼怪片之風。因着這波清潔運動,「南洋」只好將已攝製完畢的《女攝青鬼》押後到1939年,等風頭過後才上映。然而有趣的是,1940年的粵語片革新運動卻是由邵邨人發起的。1940年春,邵邨人認為就當時影壇而言,他提倡「先決問題在於把影片的品質提高,主張先從劇本着手,有了好劇本才能產生好影片」,更在其下「南洋」開辦戲劇人才訓練班,「羅致一群在文字與電影藝術均有專業修養的青年」。雖然這兩次粵語片清潔/革新運動最後皆不了了之,對後來香港電影的發展影響不大,但這些舉措對當時影壇來說還是有一定影響力。因着這次要革新粵語片的決心,「南洋」在1940年到1941年這兩年間的出品佳作連連,像《怪俠一枝梅》(1940)、《洪承疇》 (1940)、《國難財主》(1941)、《黑俠》(1941)等皆是當年叫好叫座、大受歡迎的作品,《黑俠》甚至乎連映十一天,「賣座之盛獨創空前紀錄」。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香港電影踏入停產階段,「南洋」在這段期間內只放映過兩部戰前已拍好之影片,然後要到戰後1946年才開始重新製作。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踏入黃金時代,邵氏電影能繼續大放異彩,除了靠着其率先開拓出的星馬市場和家族分工,「天一港廠」和「南洋影片公司」能在戰前的香港影壇紮根,也為邵氏以後的發展打下了一個鞏固的基礎。

參考資料:

余慕雲:《香港電影史話》(卷二)。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7。

余慕雲:《香港電影史話》(卷三)。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8。

周承人:〈上海天一影片公司與香港早期電影〉,《邵氏電影初探》,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3,頁15-30。

俞大慶:《影視巨富——邵逸夫傳》。廣州:廣州出版社,1995。

Loading

Share this pos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