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戲喇喂

Letsgowatchafilm

文章

邵氏電影的戰前歲月(上)

邵氏電影王國始於1925年的上海,及後其重心慢慢轉移至香港和南洋一帶,直至後來,邵氏電影已成為香港電影一個不可或缺的標誌和里程碑。在戰前,邵氏電影在香港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一為1934年到1936年間由大哥邵醉翁領導的「天一港廠」,二為1937年到1941年間由二哥邵邨人改組「天一」而成的「南洋影片公司」,較之五六十年代的「邵氏兄弟」,這時期的邵氏電影的思想性反而顯得比較強。

        1934年6月,邵仁枚(邵氏六兄弟的三哥)率領大批工作人員離開上海,到香港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香港分廠」(簡稱「天一港廠」),選九龍北帝街四十二號一舊制鉛筆廠為廠址。天一等人抵港後數個月便開拍原定的第一部作品《哥哥我負你》,由湯曉丹導演、胡蝶影主演,其時天一公司的大老闆邵醉翁還留在上海善後。電影拍畢,邵醉翁來港看後不太滿意,因此全片重拍,押後放映。因此由邵醉翁、邵仁枚聯合導演,較早完成的粵劇名伶白駒榮首登大熒幕之作《泣荊花》,便成為了「天一港廠」的創業作。憑着影片主題曲的流行(當時粵劇仍是主流娛樂),此片大受歡迎,「天一港廠」亦因此在香港站穩腳。

CryFlower.jpg
《泣荊花》首映日「天一港廠」登華僑日報首頁之廣告(《華僑日報》1934年12月12日)

「天一」在上海時常被詬病以粗製濫造的出品佔據市場,而「天一港廠」雖然亦同樣拍得快、拍得多(1935年香港出產的八部劇情片裡有四部就是由「天一港廠」出品),但卻也時時拍出叫座亦叫好的作品。

        像是1935年出品的大製作《火燒阿房宮》便是「天一港廠」耗資七萬元港幣製作而成(當時一部粵語片製作費大約港幣五千元)。電影改編自粵劇,而粵劇原劇本則取材自《東周列國》和《刺客列傳》,內容講述燕太子丹在秦當人質至荊軻刺秦皇失敗的這段動人愛國事跡,這部《火燒阿房宮》可謂最早的刺秦電影。

《火燒阿房宮》在華僑日報連登兩頁廣告,開當時電影宣傳之先例(《華僑日報》1935年12月31日)

        同年,「天一港廠」亦推出了香港影史上第一個電影片集——《鄉下佬遊埠》片集。這部由邵醉翁導演,宋儉超編劇的詼諧喜劇講述鄉下佬林坤山帶着女兒唐雪卿出外遊埠時鬧出的種種笑話。觀眾對這部影集的喜愛到了影集的第四集《鄉下佬探親家》(1937)仍未消減。當時香港電影的兩道主流——喜劇和愛國電影,「天一港廠」皆無一遺留地推出廣受觀眾歡迎的作品,可見邵氏營商和對行情的把握本領之高。

        無論當年邵氏是只把電影當生意做,還是也摻雜着愛國愛民愛電影的心來拍,「天一港廠」對當時港產片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要數當年第一部在歐美市場上映的粵語片,可能也就是1936年由「天一港廠」出品的《愛國花》。當時上海天一已結業,導演文逸民南來協助邵醉翁拍片,此片便是由文逸民執導,梁雪霏主演。

        然而就在「天一港廠」這事業蒸蒸日上的關頭,一場小火及一場大火便把邵醉翁的心血——所有已拍影片(包括已拍卻未上映的《女性之光》(1937)和《續白金龍》(1937)等影片)的底片皆悉數燒毀。起火原因一直未有查明,有人推測是邵醉翁得罪地方人士而遭暗算。自此邵醉翁大受打擊,三哥邵仁枚和六弟邵逸夫聞訊後立刻從星馬趕回香港,三兄弟從長計議,終決定讓二哥邵邨人來香港接手管理「天一港廠」,此後「天一港廠」便改組為「南洋影片公司」。


參考資料:

余慕雲:《香港電影史話》(卷二)。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7。

珠璣:〈上海天一公司遷港 開拍白駒榮主演之「泣荊花」〉,《新電視》第379期,1981年。

珠璣:〈「天一」三年半〉,《新電視》第380期,1981年。

珠璣:〈炎夏一把火 天一成歷史陳蹟〉,《新電視》第383期,1981年。

俞大慶:《影視巨富——邵逸夫傳》。廣州:廣州出版社,1995。

Loading

Share this pos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