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戲喇喂

Letsgowatchafilm

文章

伍錦霞--「華南第一女導演」的誕生

在20世紀初的美國,作為華人移民,生活無不充滿歧視,尤其是在「排華法」下,大部分華人也只能當廚工、雜工這類美國人不會從事的廉價勞工,更别說在藝術行業裏會受人重視。偏偏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小生命誕生了。她在舊金山出生、成長,是在美的第三代華裔女性,也許現今已很難找到她的足跡,可是她在世時,的確為華語電影貢獻良多,這個「她」,就是伍錦霞 -- 華語影壇的女性先鋒。一名華人女導演,伍錦霞的導演作品,的確為數不少,包括《民族女英雄》(1937)、《十萬情人》、《妒花風雨》、《一夜夫妻》(1938)、《女人世界》(1939)、《金門女》(1941)、《藍湖碧玉》(1947)、《遲來春已晚》(又名《虛度春宵》,1948)、《紐約碎屍案》(1961),另外還有監製作品《心恨》(又名《鐵血芳魂》,1935)。

後期伍錦霞更積極拓展餐飲業務,先後在美國開設「寶寶」、「豪光」、「Esther Eng」和「漢宮」四間中菜餐館,其中寶寶」更被當時的紐約美食家評為二星食府。

伍導演最為人熟悉的,大概是其中性打扮,以及「霞哥」的稱謂。在社會風氣相對保守的年代,雖說女性想要在男性主導的行業中受到尊重和重視,中性打扮會比較方便,但霞哥卻不僅如此,她直接把自己的稱謂改為男性,剪了一頭短髮,更不受大眾目光影響,不忌諱自己的性向,擺脱傳統思想的限制,公開同性戀者的身份。韋劍芳、林小妹(圖左)和小非非(圖右)就曾經是霞哥的女朋友。

不受傳統約束的性格也許是從小到大培養而來,事實上霞哥的成長背景對她能成為「華南第一女導演」的確有着很大的影響。

在家庭方面,她父母都是開放的人,尤其母親,一輩子煙不離手,在女孩子不許讀書的年代,總會偷偷在床上讀書,在孩子眼中很時髦、高貴。這種我行我素、擁有強烈自我思想的性格影響了霞哥的成長,讓她敢於實踐心中所想。而在長大後,父親伍于澤更與友人成立「光藝影片公司」,使霞哥擁有了入行的踏腳石,監製了人生的第一部電影《心恨》。

37923521_10156370717244627_3068507657703784448_n
《心恨》 劇組合影

美國長大的她除了懂得流利英語外,在父親的教導下,亦精通中文和書法,這使她在美國製作華語電影上增添了優勢,因她熟知外國文化之餘,同時也擁有濃厚的中國文化根底,這對於當時的美國電影業來説是罕有的。這亦讓她的電影在訴說社會議題上,能令華人和美國人都能產生共鳴,同時融合兩地文化,迎合兩地觀眾的口味,這無疑是其電影在當時流行的重要因素。

此外,電影知識亦同樣重要,霞哥全家都是當時三藩市著名中國戲院「大舞台」的常客,自小便與不少粵劇演員來往,因而耳濡目染,不但喜歡粵劇,更熱愛電影。為了看到更多電影,霞哥還在讀書期間到「大舞台」的票房兼職售票。這份對電影的熱愛,使她無師自通,在沒有受過任何電影的專業訓練下,也能把從電影中所看到和所瞭解到的內容融會貫通、自成一格。

種族也沒為霞哥帶來限制,雖說當時美國正在實行「排華法」,但三十年代中日戰爭爆發後,美國人對華人的態度開始轉變,終在1943年廢除「排華法」。戰爭打破了固有的社會觀念,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為霞哥提供了機會,造就了像霞哥這個華裔的男裝女性導演。

另外,身為女性導演的她在電影主題上亦大多選擇與女性相關的內容,這在當時的社會亦是少見的,其作品《女人世界》更是對女性主題的大膽嘗試,當中起用了三十六位女明星,內容是透過不同女性的際遇,展現社會上婦女面對的生存環境。而霞哥的《虚度春宵》,則是改編自赫斯特的小說《後街》,是敘述一名女性守候歸情人的跨國愛情故事。霞哥的電影總離不開不同文化的女性所遭遇到的問題,而這種獨特性亦使到霞哥的電影在當時的香港和美國十分流行,風頭一時無兩。

《女人世界》36位女演員合影
《虛度春宵》劇照

參考資料:
魏時煜、羅卡:《霞哥傳奇:跨洋電影與女性先鋒》。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

Loading

Share this pos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